楞严经讲解277:一门深入是指耳根门,以后千万不要叫人专念一句佛号做一门深入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-08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u0527wn0v88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慧律法师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视频讲座:
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08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有时候来参访,因为他们可能初学佛法,那个照相的就说:好!因为你们站得太宽了,你们来!靠近一点。结果我叫她靠近是身体稍微近一点就好,她拿那个就靠近过来,我跟她讲:这个不要靠得太近。那也不晓得跟她到底要讲还是不讲呢?当然也有人很懂得规矩。所以,有一些初学佛法的,我们法师对他变成要很慈悲的去包容。
有一个导游来,因为她不晓得说法师这个比丘照相,是不能用手把他攀起来的。然后她来,她很自在喔,那个导游来很自在,那个姑娘来很自在,牵着师父说:来!咱们合个影。我说:哎呀!放手啊,这怎么可以这样子?所以,他们很虔诚,但是可能有一些礼貌上还不是很熟,这个要原谅他们,很原谅他们。妙禅那,所以你要一切境界要达到定慧一如,其实你必需看透它是因缘生的东西。[具足三定,圆成首楞严大定,成就无上菩提,惟此耳根第一。][悟根性为因地心,是最初方便;从根修证,是初方便(为入初发心住之方便。);获二胜、]上合诸佛同一慈力,下合众生同一悲仰。[发三用,]三用就是:三十二应身、十四种无畏、四不思议。背一下:三十二、十四、四,会背吧?叫做发三用。获二殊胜叫做:上合诸佛同一慈力,下合众生同一悲仰,这个就是获二殊胜。发三用:三十二、十四、四,三十二应身、十四种无畏、四不思议,重复的提醒,大家就可以把名相背起来。[随缘利生,是方便。]
[阿难能问耳根圆通,悟彻得成菩提之法,改偏闻之辙,]偏闻,「辙」就是我们所讲的路,就是一个转、转折。改偏闻之辙,「偏」就是不正,「辙」,我们所讲的道路。[向耳根门头,旋妄复真,即是具足三慧,速证圆通,何待佛敕文殊再选也。]【世尊!彼佛如来,叹我善得,圆通法门,于大会中,授记我为观世音号。】[此结自利殊胜。彼佛如来,即古观世音如来,教我从闻、思、修入三摩地,我即秉教修习,而得圆通。叹我善得圆通法门,即赞叹于我;善得者,费力少,而收效速,得循圆根,与不圆根,日劫相倍也。]圆根,就是六根里面最快、最圆满的,能够达到不生灭的境界,叫做圆根。日劫相倍,日就是有的人用一世修行,有的人要用一大劫修行,叫做日劫相倍。所以费的功夫少,得的成就大,就是不生灭见性,悟则刹那间,迷则尘点劫,就是这个道理。[于大会中,授记我为观世音号,此即依修证自利行,而授因位之名,应在证圆通时授之,由其师资道合,故授同名之记。]
【由我观听,十方圆明,故观音名,徧十方界。】大乘国土里面,像我们中国、台湾、韩国、日本,还有一些大乘国土的,你看,哪一个不认识观世音菩萨?当然是名遍十方了。只有美国人不认识观世音菩萨,美国人认识圣母玛丽亚、耶稣基督,中东就认识阿拉。对不对?在大乘国土里面,哪一个不认识、没听过观世音菩萨的圣号? [上约人得名,此约法得名。法即修证之法,由我观照耳根,听闻之性,圆照法界,惟妙觉明,十方众生,念我名号,无不圆明了知,不因心念,不假作意,与乐拔苦,自在成就,由是十方众生,皆称我名,故观音名,遍十方界。十方众生,皆与菩萨有缘,礼念供养,]「甲」就是胜过,胜过于其他菩萨。[甲于其他菩萨也。]「甲」就是胜过。 [二观音广陈竟,并上诸圣异说,子二众说本因竟。]
[子三、佛现瑞应(分二)丑初、彰圆通总相,二、显圆通别相。今初]【尔时世尊,于师子座,从其五体,同放宝光,远灌十方,微尘如来及法王子,诸菩萨顶。】这个只有在电影情节看得到,还有经典情节,在目前来讲,没看过这个,这个不是我们一般凡夫看得到的。[此因诸圣各说圆通,二十五门悉启,虽门门皆可证入圆通,而以观音耳根为最。尔时,即诸圣各说已竟之时,佛现瑞应。世尊,指本师释迦,于师子座上:师子为兽中王,游行无所畏,佛为法中王,说法无所畏,故以师子名座。] [从其五体:乃从佛全身,一首两手两脚为五体,同放宝光;其光远灌十方,微尘数如来之顶,及法王子,诸菩萨顶:此则表显圆通总相,圆通妙理,自他因果交彻;诸佛表果,诸圣表因,]所以,你修行要有圣因,才能够得佛果。[光明互相灌注,正显自他因果交彻也。]那么,即因即果,其实就是非因非果,因为不生灭,哪有什么因跟果?所以非因非果是诸佛之本源,因空果也空。对不对?非因非果是诸佛之本源,证得到因空,证得到法空,证得到一切法毕竟空,不坏事相叫做因果。
[今佛光灌诸佛顶,乃以自果彻他果;灌菩萨顶,以自果彻他因;然必灌其顶者,表圆通妙理,为最胜顶法也。]【彼诸如来,亦于五体,同放宝光,从微尘方,来灌佛顶,并灌会中,诸大菩萨,及阿羅汉。】[此他佛光灌我佛,主伴之顶。]「主」就是佛,「伴」就是菩萨还有罗汉,《楞严经》的这个「伴」,就是菩萨跟罗汉,「主」就是佛,「伴」就是菩萨跟罗汉,在佛的旁边。主伴之顶,[正显佛佛道同,顶法无二,唯一藏心。诸佛以之为密因,菩萨依之兴万行,皆不离乎此者也。]
[丑二、显圆通别相] 【林木池沼,皆演法音,交光相罗,如宝丝网。是诸大众,得未曾有,一切普获金刚三昧。】就表示整个森林、池沼都有演妙法音,光、法音交错,就像宝丝网一样,大众得未曾有。如果我们当时候,也在释迦牟尼佛讲《楞严经》的现场,你一定会震撼,佛光普照,森林沼泽,光跟法交错着。可惜我们生长在佛灭度以后二千五百多年,看不到这一幕了,只能从文字上的形容去体会。[上彰圆通总相,即圆通妙理,诸佛同证;此显圆通别相,色声诸法,法法圆融。林木池沼(聚水处大者为池,小者为沼。)属无情,皆演法音成有情,如极乐世界,水流花间,风吹行树,皆演法音,此即情与无情共一体。][交光相罗,如宝丝网者:我佛光灌他佛,他佛光灌我佛,光光相交,彼此罗织,犹如宝丝网相似,同体不分,不杂不乱。此即处处皆同真法界,以表诸圣法门,即同而异,即异而同,互遍互严,天地呈祥,满目瑞相,]这个如果在现场就不得了,我们都在现场,大概大家都证阿罗汉果了。[而成圆通真境。是诸大众,眼观瑞相,耳闻法音,身居法会,顶灌佛光,各各得未曾有。]
[一切普获金刚三昧者:乃即事明理,因相悟性,悟明一切事究竟坚固之理性,即普获大士所证金刚三昧,是谓彻法底源,无动无坏。此显同悟,阴、入、处、界、七大,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,]称为四科,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阴、入、处、界,称为四科。你不要说研读《楞严经》快讲到一千页了,还不晓得四科是什么。五阴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,六入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,十二处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,十八界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,七大即如来藏性,周遍法界,这个至少要背一下嘛!本来我这个文殊讲堂这个工作人员,我每年都要想举办一个叫做佛学会考,我有这样的想法。因为他们如果不用功,他们来讲堂工作,那就没什么特殊的意义。本来我要每年都举办一个佛学会考,佛学。想一想,哎呀!有的人没念多少书,一听到要考试:师父!那我辞职好了!那糟糕了,我又减少收入,我又不敢这样做。对不对?所以说:应该来一个佛学会考。还有法师应该把它举办一个叫做法师的演讲,知道吗?对不对?不能说这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来了,老是做孩子,要长大人了,想转大人就是要讲经,要讲经。所以,法无师安排一下,我们将来就是每一个法师,譬如说一堂课安排一个法师上来,上来上来......明天可能就全跑光了:此处不留人,自有留人处,哎哟!要讲经,吓死人了!明天会找不到徒弟了。所以,这个就又要衡量一下,看看可行不可行。
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,[诸圣入门,虽各不同,所证圆通,则一而已。] 【即时天雨百宝莲华,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间错纷糅,十方虚空,成七宝色。】哇!这个瑞相不得了!即时天雨,「雨」就是落的意思,这个时候,天空落下百宝莲花,有青色的莲花、有黄色的莲花、有赤色的莲花、白色的莲花,诸位!青、黄、赤、白,这个也是基本色,青、黄、赤、白,再依照比例的不同,再去把它调整,那么其实就有无量无边的色。间错纷糅,这个「纷」就是众多的样子,交叉,间错就是交叉,「糅」就是混合,众多交叉,十方虚空,成七宝色。 [即时,即于诸佛放光现瑞之时。诸天雨华,供养海会佛生,所雨之华,乃是百宝莲华,而分青、黄、赤、白四色,相间错综,纷然糅合:一时十方虚空,宝华盈满,成七宝色。华分四色以表行,宝具光明以表智;莲华因果同时,]因果同时,[方华即果以表因心具足果觉,果觉不离因心;百宝四色,表智行纷敷;]「敷」就是开放,敷,敷放就是开展,智跟行纷纷的施展出来。[间错糅合,]糅合就是混合在一起。[表智行相即;]智行相即就是:智就是行,行就是即。
诸位!有智慧的人不会一直用讲的,一定会去做;能做得很好的人,就表示有智慧的人,所以叫智行相即,智即行,行即智,叫做智行相即,智慧就是在行。诸位!有的人搞错方向了,以为听经闻法不是修行,刚好弄错了!你听经闻法今天开智慧,这个就是修行;你在大殿用功,事修,这是修行。像我们今天刚刚打佛七结束,大家真的充满着法喜,很多人都说,很赞叹我们讲堂的佛七,真的是庄严、精进,很能摄心,我听了也很高兴。诸位!在七楼佛七,七天七夜这样修行是修行;今天坐在这里修,听经听《楞严经》也是修行,观念不能搞错的!有的人刚好颠倒,你要叫他念佛,他会来,叫他听《楞严经》:这太深了,实在是没办法。不来!非常可惜了!佛入灭以后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,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的台湾,台湾的高雄,高雄的文殊讲堂,还有人在讲《楞严经》喔,这个是多么男人(难能)可贵、女人尊贵的一件事情;男人可贵啊,女人就很尊贵,二句就比较接着讲。因为以前讲台语的,我的年岁比较少,体悟得没有那么深,1994年讲《楞严经》,讲过一次,那现在体悟更深了,体悟更深了,因为我现在转大人了,转大人了,所以,讲的经典又更深入了,又更深入了。所以你看,知道要来念佛;可是却不知道要来听《楞严经》,真的是非常可惜。
但是,我们这里,你看看八关斋戒,这也难怪了,你看八关斋戒,从楼上下来要吃饭的,你看,你可以看一看,黑白相间,那个衣服,我们穿的这个,用功的衣服是黑色的,头发都是白的,头发都是白的,来打八关斋戒,五十岁以下,统统叫做年轻人。每一个人你问她:阿婆!你几岁?我十十十十十十十七。十十十十十十十七,就是七个十,七十七,我十十十十十十十七,七个十。所以打八关斋戒,你来看看,都是年岁很大的。这也没办法,因为年轻人他要去上班,年轻人他要去上班,要赚钱、要养家,那年轻的要照顾小朋友。对不对?譬如说她三十几岁,二十几岁、三十几岁有结婚了,生小baby,她要在家照顾啊!所以你看看,要学佛真的很不容易的,不容易的。如果你无事一身轻,能够坐在这个台下听这个楞严大法,enjoy, perfect,享受的意思,享受人生,enjoy life,perfect life,完美的人生,完美的生活享受。底下,[空成宝色,]虚空成宝色。[表理智互严也。]
【此娑婆界,大地山河,俱时不现。唯见十方,微尘国土,合成一界,梵呗詠歌,自然敷奏。】这个就诸佛放光了,有种种瑞相。此娑婆世界,大地山河,俱时不现,唯见十方,微尘国土,合成一界,十方跟娑婆世界合成一界,表示一真,妄空真就显,生灭灭了,寂灭就现前。合成一界,梵呗歌咏,自然敷奏。梵呗歌咏,诸位!这个梵呗歌咏,有的人唱这个梵呗很庄严,每一个法师,他的宿世的善根他不一样,宿世的善根不一样。所以有的法师他梵呗很厉害,唱这个梵呗很好听;可是,他经教他就是不通。有的法师口才很好;可是唱起梵呗来,鸟都飞光了,不能唱,不能唱。有的人煮饭很会煮;可是,叫他唱梵呗,法器怎么教就是不会,怎么教怎么不会。所以每一个法师宿世来的因缘都不一样。所以这个梵呗要是唱得很好的,这个叫宿世的善根。
有一个法师,他很想讲经,他说:慧律法师!我很想学您讲经。结果他每一次讲经,跑到剩下没几个,不是他讲得不好喔,是他的音声、他的音质不迷人,他一开口:今天我们来讲(师父学那种很尖声的)…..拉高嗓子,他降不了,他因为音声太高,降不下来,所以在听他讲经的人,受不了!所以,愈讲人就愈少…..他就问说:慧律法师!我怎么办?我说:那没办法了,这喉咙是先天的,这个喉咙是先天的。你看,你要有一个好的嗓子,前世要赞叹佛、赞叹法、赞叹僧,你看,像我们这种声音,对不对?声音好听呗!(众鼓掌!)声音好听,讲经说法,大家听了就变成一种享受。他不是,他拉高嗓子,他一讲,底下的人受不了,变成尖锐的声音,尖锐的声音。我说:你放慢讲。他慢慢讲,结果放慢讲的时候,他不习惯,他的喉咙好像被一种东西卡住,所以,这一辈子他没办法讲。他很用功,也听了师父很多的《般若心经》……听了很多的法、《楞严经》他都有看;可是他这个音声就是没办法。所以,不具足弘法的条件,音声不好。
[正当诸佛放光,而成种种瑞相之时,此娑婆世界,依报之大地山河,俱同(同时也)不现,唯见十方,微尘诸佛国土,合成一个世界,自他不隔,一体圆融。] [此文上三句,表诸妄销亡,中三句表一真独露。妄空真显,即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,正是圆通真境,到此则梵呗咏歌,自然敷奏。梵者净也,呗为赞颂,西域之呗,犹东土之赞,即歌咏赞叹。自然敷扬节奏,无异天乐鸣空也。此表圆通法乐,]圆通法乐。[任运而成。]圆通法乐,任运而成。[二佛敕诸圣各说竟。]
[癸三、佛敕文殊选择(分二)]佛叫文殊师利菩萨:你要选这二十五圣圆通,你选一个最契合娑婆世界的。[子初、如来敕选,二、文殊偈对(子初分二)丑初、先示诸说平等,二、后出选择本意。今初]【于是如来,告文殊师利法王子: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,诸大菩萨,及阿罗汉,各说最初成道方便,皆言修习,真实圆通,彼等修行,实无优劣,前后差别。】 [此佛敕文殊拣选。]叫做选择这个根来修行。[因前悟圆入一科中曾云:「得循圆通,与不圆根,日劫相倍。」又云:「随汝详择,其可入者,吾当发明,令汝增进。」因阿难不知最圆之根,佛虽密示耳根,阿难仍未领悟,故请如来,最后开示,退藏密机,冀佛冥授。]这前面都讲过了。[故佛敕诸圣各说因地修证法门,皆曰斯为第一。]
[阿难亦复罔知所措,故敕文殊拣选圆通根,文殊为根本大智,过去乃七佛之师,承命拣选有二意:一者、佛前虽令一门深入,]诸位!一门这个门,不是指净土法门、地藏法门、药师门,这个一门是指耳门。诸位!「一门深入」就是出自《楞严经》,说三摩二十五圣圆通,耳根圆通章的耳根门。所以,这个一门,记得!是耳根门。现在的人,经教不通,心性不明,也不听经、不闻法,所以扭曲了经典,同时不明佛义,把错误的这个…….自己不懂佛法没关系,把这个错误的观念教给后代。譬如说这样教:你好好的诵《地藏经》。他说:我为什么要只有诵《地藏经》?他说:你一门深入,你一门深入就好。只诵一本经典叫做一门深入吗?只诵一本经典,这个叫做一经单诵,一经单诵,只修净土宗叫做一宗专修,其他宗不修,这跟一门深入完全没有关系。只诵一本经典的,叫做一经单诵,就是单诵一经了,这跟深入有什么关系?只修净土宗,其他宗都不碰、都不看,这个叫做一宗专修,也不叫做一门深入。如果说把少学、少见、少修当作是深入,那么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浅出了?就是你诵一本经典叫做深入,那么其他看了无量无边的经典就叫做浅了?是不是这个意思?所以,跟佛讲的完全颠倒。
一门深入是指耳根门,深就是对浅讲的,动、静、根、觉、空、灭。法师讲经要有依据的,一门深入出自哪里?出自《楞严经》,说三摩地,二十五圣圆通,最后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,一门深入是指耳根门,由浅入深,动、静、根、觉、空、灭,解六结,越三空,人空、法空、空空,你看,经典都写得这么清楚。你看,你随随便便,只要是佛弟子,拿一颗石头起来随便丢出去,撞到一个人,你就问他:什么叫一门深入?我念阿弥陀佛啊,专诵一本《弥陀经》,我就一门深入啊!每一个都是这样讲,这个跟一门深入有什么关系?风马牛不相及的,移花接木,把这边移到这边,「我修净土法门。」我说:你修净土法门也不叫做一门深入啊!法师说法要有根据嘛!所以,佛教的悲哀,大乘佛教的悲哀,就是观光太多、佛事太多、善巧方便太多,让众生摸不着门。所有法师各人讲各人的法,统统叫做善巧方便,徒弟就按照这个师父的法,也突不破那个格子。所以,法师无论你怎么讲,人家就是不愿意听你的。所以我们今天不懂佛法没有关系,还把错误的知见教育下一代,是有罪的。
今天我们这些法师,你千万以后不要叫人家专念一句佛号叫做一门深入,那个是错到离谱!还好你今天有来听《楞严经》,要不然以讹传讹,这闹笑话了,自己讲错自己不知道。佛前虽令一门深入,[究竟未曾显说,何门即是;况今诸门并陈,理宜决定一门也。二者、诸圣所说,各皆方便,]可惜不对众生的根智,[惜不对根智,]可惜不对众生的根智。[惟观音曲合机宜,]「曲」就是适合,曲合就是适合各种根器。[惟此一选,决定舍诸门,而独取耳门也。]所以,师父一直叫你说:你要买一台念佛机,回去好好的由耳根来念,无论是听了声音,还是返流照性都受用,今天来听经闻法,就算你用耳识来听经闻法,你也受用。自己看经典会扭曲经典,今天如果师父不讲一门深入真正的义理是什么,你还以为你把少修当作是深入呢!看少许的经典、少少的念佛、少本的经典,叫做一门深入,那么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的人不叫做浅修了?所以,自己不懂没有关系,不可以把错的教给下一代。因此娑婆世界,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,我们用清净心闻,动静根觉空灭慢慢就会解开来,就会达到见性的地步。
[于是如来,特告文殊师利法王子,汝现今观此二十五位菩萨罗汉;皆称无学者,以圆人修同无修故。]修同……修就是无修,体用一如。[各说最初,成道方便,皆言修习,真实圆通者:各说最初发心,乃至成道,无非根、尘、识十八界,以及七大,以为下手,权巧方便,皆言依此修习,究竟俱得真实圆通,各称第一也。][彼等修行,实无优劣,前后差别者:彼诸圣等,所修之行,所证圆通,毕竟无二,实无优劣之分,与差别之异也。此虽归元无二,其实方便多门,而其所入之门,不无巧拙迟速之不同耳;]巧跟速就是方便则迅速成就;那么拙跟迟就是不懂得方便法。所以法师说法要懂得怎么样方便,底下的徒弟他才听得懂。所以,你想要当法师,自己下的功夫要比别人来得深。
所以,在座诸位!像师父今天讲了三个钟头,二点到五点半,中间要休息二十分钟,我用多少时间呢?我以前都通达了,就是这一次今天的演讲,我用十六个钟头,再把它看二遍。你看看,你们来听经三个多钟头,我要坐在椅子还要坐十六个钟头!虽然说我们经教已经有所通达,但是,我们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,这个不是开玩笑的,一句法讲偏了、讲错了,误导无量无边的众生,我有罪过;但是,把它讲正了,匡正一切错误的知见,那么,就变成是功德无量。所以,我每一次在讲经,一定都是战战兢兢,深怕去误导众生。再来,因为他们的注解,在哪一个句、哪一段我要怎么讲、要怎么举什么例子,都要事先胸有成竹。这告诉诸位:讲经很辛苦的,没有那么简单的!一般的如果你要讲经,要准备的时间是很长的,准备的时间是很长的。
不无巧拙迟速之不同耳,如果是巧跟速,就是方便则迅速成就;拙跟迟叫做不懂得方便,下手处不对,那么就很遥远。[是犹千径九逵,]这个千径,「径」就是道路,这个「逵」也是道路,「逵」就是大、大道,千径九逵用我们现在来讲,叫做条条道路通罗马,叫做千径九逵。这个「逵」字是四道交叉,又有旁出的大路,九达谓之逵,九达,达:通达的达,九条道路通达叫做逵。简单讲:清净九逵,这个「逵」就是大道、大路、大马路,我们现在讲的大路。是犹千径,千条的小路,加上九条大路,[共会王城之意。]统统会往皇宫,以前叫做皇宫。[据此,则二十五门,应无所拣矣!]
[丑二、后出选择本意] 【我今欲令,阿难开悟,二十五行,谁当其根;兼我灭后,此界众生入菩萨乘,求无上道,何方便门,得易成就?】 [上正为阿难。以证处虽皆平等,]证处就是证圆通之处,证处就是证圆通。证圆通,大家都是一样的,以证处证圆通虽皆平等,[而从入之门,]「入」就是最初,最初入之门,怎么样?[岂尽对此方之机,]岂:怎么,怎么能够,「尽」就是完全,「对」就是适合,怎么能够完全适合,此方就是娑婆,此方之机。怎么能够完全适合此娑婆世界的根器?这个就是岂尽对此方之机,[岂尽可常时修学耶?]怎么长时间修行?
[我今欲令阿难开悟,于二十五行,谁当其根?阿难多闻第一,惯用耳根,故下文殊选出:「将闻持佛佛,何不自闻闻?」]将闻持,如果你想要闻法,持佛陀的正法,佛佛就是佛所说之佛法,第一个佛是指佛的身,第二个是指佛的法,佛佛就是佛所说的佛法,叫做佛佛。知道吧?与其你要持佛所说的佛法,不如,何不自反闻闻自性?因为佛所说的佛法是生灭,音声是生灭的东西、法是生灭的东西,而你的自性,何不反闻闻自性?释迦牟尼佛用语言、音声来说法,那个都是善巧方便,那个是生灭的东西。所以,如果与其你要闻法,持佛所说的佛法,那么,你为什么不……第一个「闻」就是反闻,第二个「闻」就是自性,反闻闻自性,你何不反闻闻自性?这一句整句的意思就是:与其你持佛陀所说的佛法,那么何不反闻闻你不生灭的自性,直接了当开采你自己的本性,不需要依靠佛。 [下兼为未来,兼我灭后,此界末世众生,根机愚钝,开悟愈难,若不选对方之根,则纵入菩萨乘,舍小慕大,求无上道,亦难究竟。故佛命文殊选择,先授意云:一对阿难一类之机,次对末法此界众生,三修真因,四得极果,乃曰何方便门,能得容易成就也。]
文殊就用偈颂来回答. [子二、文殊偈对(分二)丑初、敍议标偈,二、详演偈文。今初]【文殊师利法王子,奉佛慈旨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承佛威神,说偈对佛:】 [此经家叙仪。文殊师利法王子,奉佛慈旨者:钦奉我佛慈悲之法旨,即所授意拣选之事,故后偈云:「堪以教阿难,及末劫沉沦,但以此根(指耳根)修,圆通超余者。」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者:果后大人,]大人就是佛菩萨,《八大人觉经》,佛菩萨就是大人。[受命常仪,]「仪」就是仪轨,应当遵守的仪轨。简单讲就是说:佛在世的时候,要听经闻法都是如此的恭敬佛,这在教导后人,对法,你必需要务必恭敬,对法务必要恭敬,法从恭敬心得,才有办法受用;你一个我慢、傲慢来求法,那你的心不入法。所以,这个受命常仪,连佛在世要听经闻法,也要按部就班来,按部就班来,该顶礼的顶礼,就是这样子。[尚且如是。]
[承佛威神者:仗佛威德神力,加被于我,以二十五圣,与文殊齐肩者,实有其人,非仗佛威神,焉敢自行品量也。而以偈对,不以文对者,]不用长行文来回答,「对」就是回答,用偈颂来回答是比较简略,用长行文来回答就啰嗦了,愈讲愈长了。所以,而以偈对,不以文对者,用偈颂来回答佛的话,而不以长行文(长行文太长了)来回答佛的话,是[贯华易持,]我们把一朵一朵的花贯串起来,中间穿一条线。所以,偈颂比较短,偈颂比较短,一下子就可以把它全部贯串起来,这个「贯」就是串连起来。叫做贯华易持,[令闻已而思修也。]令听闻佛法的人能够懂得思修。
底下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所讲的偈颂, [丑二、详演偈文(分六)寅初、发源开选,二、了拣诸门,三、独选耳门,四、普劝修持,五、结答覆命,六、求加总结(寅初分三)卯初、雙示二源,二、略彰生灭,三、正明须选,今初]【觉海性澄圆,圆澄觉元妙,元明照生所,所立照性亡。】觉海就是觉性如同大海,这个「性」就是体大;那么澄圆,「澄」就是澄湛不动,简单讲就是体性。「圆」就是圆含万有,简单讲就是照,万有就是用,其实体相用是一体的。那么性,觉海性,这个性是体大,那么澄圆还有圆澄,这个就是相大。元妙,元明照生所,这个元妙就是用大,用大。这个「澄」就是澄湛不动,「圆」就是圆含万有。圆澄觉元妙,圆含万有,但是,体性本来就是空寂,「澄」就是澄湛不动。觉元妙,元妙就是本觉本来自妙,元妙就是用大,用大。那么,性就是体大,澄圆圆澄是相大,元妙就是用大。那么,二句再解释一下:觉性如大海,我们的本性是湛然不动,澄湛不动,而且圆含万有;那么圆含万有,同时也是澄湛不动。我们的本觉本元自妙,元明照生所,所立照性亡,这个元明就是用大,本来自明,照生所,因为性上妄生一个照,把真如绝对的平等照变成妄照,就是识心分别的照。性上妄生照用而生能所,而生能所。这个所简单讲:有所就一定有能,而生所。所既立,所立照性亡,所既然立,那么能所就不断,而立,所立,所既立,那么这能所就没办法,失去了真心之照。照性亡,这个「照」就是真心之照,照性随即亡,就不存在了,就变成妄照。
再解释一遍:元明照所生,本来自明,本妙本明叫做元明,却因为性上妄生照用,而生能所,所既然妄立,而真心的照性立刻就不存在,「亡」就是死亡。整句师父再解释一遍,这个澄圆圆澄,澄就是寂,圆就是照,寂而常照,圆澄就是照而常寂。偈颂再念一遍,彻底把它解释一下:觉海性澄圆,圆澄觉元妙,元明照生所,所立照性亡。我们的本觉本性如同大海,无量无边无止境,性这个体大就是澄湛不动,同时圆含万有;在圆含万有的同时,也是澄湛不动的,本觉本来就是元妙的,元妙就是本来自妙的。这个元明本来自明,却很不幸,性上妄生了照用,而生能所,这个能所一生,所既立,而真心之照性随即消失、死亡。
[上二句,所依真源,即是本有真心,亦即如来藏性。此犹前文,将问明与不明,先标性本二觉,]性觉还有本觉。[将破有为无为,先标真性二字也。觉海不作法喻解,乃直称觉性为海,如《华严》所谓刹海,劫海等是也。若取水海,]水海就是一般的大海。[犹堕法喻不齐之过。]变成堕入一个比喻而已。[以觉海横无边涯,]「涯」就是水边。[竖无底蕴,]深奥叫做蕴。[非若水海,]因为人类所能理解的,大概就是太平洋、大西洋,你讲无量无边的世界,没有天文的观念实在是没办法;那也没有看过《华严经》的香水海,那就更不用讲了。所以,觉性为海,觉海简单讲:这个觉性是无边际的意思。[尚有边底也。]不是像一般所认识的海水还有边底。
[觉海性,性字指体大,澄圆圆澄约相大,元妙元明谓用大。澄圆谓觉海澄湛不动,圆含万有,此即寂而照,不变常随缘也。圆澄,谓觉海虽然圆含万有,究竟澄湛不动,此即照而寂,随缘常不变也。元妙,本来自妙,不由造作;元明,本来自明,不假功用,既曰元妙元明,则一念不生,法尔具足。此中元妙二字,即含有元明之意,对上澄圆,即元妙义,圆澄即元明义也。]澄圆就是元妙义,圆澄就是元明义。
[元明照生所,所立照性亡:此二句能依妄源,即最初根本不觉,亦即独头生相无明,一切妄法,皆依他而生,故此句元明二字,蹑上文而来。元明,不妄生照用,]元明就是不会妄生照用,妄生照用就变成识心分别了,识心分别就是强出头:我要照、我要明!结果你照的不是本照、不是本明。本来我们圆觉自性是无所造作的、绝对的;可是识心分别抢着要照要明,抢着要照要明就不是本明,失去了本明。简单讲:识心分别就变成代替我们的本妙本明。简单讲:那个老板什么话也没说,底下的手下就一直抢着讲话,失去老板的用意了,就是失去老板的用意了。所以我们本妙本明没有照明的作用,是因为我们识心分别抢着执着、抢着去分别、抢着产生颠倒,所以,本妙本明统统失去了。不妄生照用,[则是本明,毫无一物,今于彼元明性上,妄生照用,此照是妄照,即经前所云:「性觉必明,妄为明觉。」]就是我们的本性本觉,必加一个「明」字,那就妄为,有一个头上安头。明觉,妄为明觉就是失去,妄为明觉后面加四个字更清楚:失去真觉。妄为明觉,觉上加一个明,就是失去真觉,这个就妄为明觉,这已经失去本觉了,因为头上安头。底下那个觉是本觉,上面加一个「明」字,多余的,头上安头,叫做明觉,妄为明觉就头上安头,妄为明觉就是失去真觉。[生所者,因妄照而妄所生,]因为妄照,所以变成妄能,以及妄所就生了。[即前所云:「觉非所明,]本觉不是你能加一个明的,觉非所明,本觉非所能明之境,本觉是绝对,怎么你能明之境呢?你硬要去明它,就变成妄动。因加一个明,就立一个所明,[因明立所」。]因为加一个明,就立一个所明,就变成能所不断了。
[以所照之妄境既立,]就是头上安头了,你要明了那个本觉,却妄加一个明,不知道本觉是全部都放,才有办法恢复到绝对。你不是,你加一个觉、加一个明,在本觉上加一个明:我一定要了解本觉是什么!头上安头,意识心就显、就出头,所以叫做妄境既立,头上安头。[而真照]真照就是绝对的心性,就死亡,[之性遂亡,即所谓有相当情,无相即隐,]众生当他妄想妄照的时候,当他见到因缘的假相,当情,就立刻执着。无相,若心无相的时候,没有这个缘起,没有面对这个缘起;诸位!注意这个无相,不是指本性,不是证悟那个空无自性的无相。这个无相是对前面有相讲的,众生看到有相的时候叫做着有相,没有相的时候,又着一个无相。所以,有相当情,有相的时候他就执着;若无心,没有相现前的时候,这个妄照,即隐就是这个妄照暂时退隐。譬如说晚上睡觉的时候,或者你在家里,没有去外面攀缘了,这个妄照暂时退隐下来。如迷云起,[如迷云起,必障蔽于慧日也。遂将本有如来藏,转成无明藏识也。]为什么要讲无明藏识?因为不是本明、不是本觉。所以这里的,前面一个:有相当情,无相即隐,要特别的小心,这个「无相」不是证悟那个空性的无相,众生是有相与无相统统叫做无明相,记得!这一段就是讲这个,无论是有相、无论是无相,统统叫做无明相。
[卯二、略彰生灭]【迷妄有虚空,依空立世界,想澄成国土,知觉乃众生。】这个迷了,妄动,就把我们的法身转换成虚空,迷妄就有虚空产生,虚空虽然是无形相,但是也是迷了。依空立世界,因为有虚空,所以有种种的世界。想澄成国土,这个妄想,这个“澄”就是凝结,简单讲就是坚固的执着叫做澄;在这个里的澄跟前面那个澄又不一样。所以同样的字在不同的时空,解释的角度是不一样的。想澄成国土,就是妄想凝结了,就成为无情的国土。简单讲:你这个外表的妄相,是因为众生坚固的执着。那么,这个知觉乃众生,有种种的妄想知觉,这个就是有情的众生。
[此明从真起妄,妄成世界、众生、并业果,三种相续之相。以其妄所既已成立,则转本有之智光,而成能见之妄见,]能见的妄见。[欲见本识,不知本识,卒不可见,遂迷性空,而妄成顽空,故曰迷妄有虚空,即前晦昧为空是也;亲依无明,虚空先现耳。] [次句依空立世界者:以本识既不可见,而定欲见之,空见相对,坚执欲缘,]欲见之。[如瞪目发劳,]我们把眼睛睁久了,种种的疲劳相。[依虚空晦昧,结暗境而成四大之色法,]所以,简单讲:我们这个世界怎么来的?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讲,就是从星尘来的、颗粒微尘来的、从能量的转换来的;但是,从佛的究竟义来讲,是我们的业识坚固的执着而来的。[故曰,依空立世界;即前空晦暗中,结暗为色是也。]
[想澄成国土,知觉乃众生者:上句,即温陵所谓:妄想凝结,成无情国土也。]妄想凝结什么意思呢?就是坚固透不过去,所以我们没办法穿透这个色法,因为我们的妄想太严重,除非你把妄想除掉,就像佛有意生身,可以穿墙走壁,山河大地不能相碍;我们的妄想凝结了,没办法!成为无情国土。[下句,谓妄想知觉,成有情众生也。此依无明藏识,生起依、正]「依」就是环境依报,「正」就是正报,[二报,而有见、相二分。《指掌疏》云:且约本识中细相言之,而不言精相者,以其示迷徐未远,]就是离本觉不是很远,这样你才有信心。[见归源之易也。]能够看到、回到本觉本元的心,已经接近了,是很容易接近的。
【空生大觉中,如海一沤发,有漏微尘国,皆依空所生,沤灭空本无,况复诸三有?】「空」就是指虚空。生大觉,「大觉」的底下加一个:心,就更清楚。虚空是出生于大觉心当中,简单讲:虚空是大觉心中的一部分而已,虚空,我们看起来很大;可是,我们的觉心是更大。所以,虚空其实是大觉心中,怎么样?如海一沤发,「沤」就是小水泡。发就是这个小水泡是暂时的缘起叫做发,发现而已。就是就像大海的一个小水泡的发现那个小水泡而已。虚空在我们大觉心中,就像大海的一个小水泡;虚空已经很大了,其实我们的大觉海就更大。
有漏微尘国,有漏就是有情的世间,以及器世间,微尘国就是器世间。这二句就是有情世间跟器世界,就是这个意思。有漏微尘国,就是有情世间和无情世间的器世界,叫做有漏微尘国。有漏的有情世间,以及无情的器世间、微尘国。皆依空所生,都是依虚空,「生」就是建立,你没有虚空,没办法建立这个,像我们现在银河系、太阳系,太阳系、银河系、超星群系等等,都是建立在虚空。皆依虚空而所生,就是所建立的。沤灭空本无,沤就是这个小水泡就像虚空,当我们一念觉悟了,这个虚空其实是本无所有的,空性,这个虚空就像小水泡一样,这虚空灭了,回归到我们的本觉,这个虚空其实是本无所有的,唯心所现的。况复诸三有?这个无量无尽的虚空,无穷尽、无相的虚空都不可得了,何况哪有什么三界呢?三有就是三界了。意思就是:没有三界可立,也没有三界可出,因为三界本来就是幻。
整句的意思,师父再解释一下,先念经文,然后整句再贯串:空生大觉中,如海一沤发,有漏微尘国,皆依空所生,沤灭空本无,况复诸三有?虚空其实是生在大觉当中的一部分,仅仅而已,如此而已。就像大海,虚空就像大海一个小水泡一样。而有情世界以及微尘国的器世间,都是依虚空所建立的,这个小水泡(虚空)灭了,回归到本心的时候,其实是本无所有,何况有三界可立?有三界可出?
[前四句,明诸法忽生;后二句,明诸法还灭,即返妄归真之意。前迷妄有虚空,则虚空生于大觉心中,]所以一念迷,就是把法身变成虚空;一念觉悟,把虚空转换成法身的大觉心中。[仅如海之一沤发现而已。以觉心,喻之如海;虚空,喻之如沤,]就像一个小水泡,[其大小为何如耶?]其大小怎么能够比喻呢?[有漏微尘国,皆依空所生者:有漏,即前之有情世界,具足欲漏、有漏、无明漏也。微尘国,即前之器世界,皆依虚空之所生,不出空外,益见其微劣与虚妄矣!此四句,即前引起尘劳烦恼,起为世界,静成虚空,虚空为同,世界为异,彼无同异,真有为法。]
[沤灭空本无,况复诸三有者:空性如沤,]虚空之性如沤。[有生必灭,究之生灭,亦属妄见;]所以,虚空无相,其实是大觉心中的妄见,你看到虚空,其实就是你心中起妄。[沤灭,虚空本无所有,]它是一念清净心迷了,化作虚空,其实虚空本无所有,[况复空中,诸三有世间耶?三有即三界,谓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,妙理无端,妄成三界,如水结成冰,物而不化,]就像物没有办法化掉。[故谓之曰有。又取中三界九地,则为九有:广开四洲四恶趣,六欲并梵天,四禅四空定,无想阿那含,则为二十五有也。]把笔拿起来,笔拿起来,四洲就写个四,四恶趣就写四。四洲:东胜神洲、西牛货洲、南赡部洲、北俱卢洲,四洲;四恶趣,包括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修罗,加起来就是多少?八。六欲并梵天,六欲写六,梵天写一,六加一就是七。前面四洲、四恶趣就是八;六欲并梵天就是七;四禅四空定,四加四就是八;无想就是一,无想天是一;阿那含,是三果圣人所住的地方,也是一。诸位!八加七加八加二,多少?二十五,则为二十五有。[又依空同体,安危事一]事一,安、危是相同的。[故灭则俱灭。是知沤性不实,灭之仍归于海,则知空性本无,灭之仍归如来藏性也。]
[卯三、正明须选] 【归元性无二,方便有多门。圣性无不通,顺逆皆方便,初心入三昧,迟速不同伦。】说到要回归到我们的本元自性,其实是不二的,因为它是唯一、是绝对;但是,方便有多门,二十五圆通的圣性,哪一个,只要你修行入三摩地,统统是无所不通,无论是顺修行,无论是逆修行,都是一种方便。到达了初心入三昧的功夫,有的根器比较利的,就很容易入三昧;有的比较迟的,根器比较差的,就不容易入三昧,迟速不同伦,「伦」就是类,下手处不一样,根器也不一样。
[上明可以还灭,已引归元之路;此明圆通顺逆之意,意谓:但能灭除妄识境界,自可复归本来元有如来藏性;既归藏性,其理则无有二。]因为每一个人的藏性都相同。[设若欲入此无二之理,其方便自有多门;如京畿是一,]京畿就是我们以前国都附近的地方叫做京畿。如京畿是一,[入路多歧也。]歧,有种种的岔路。 [圣性无不通,顺逆皆方便者:诸圣证入此性,则无有不通;以三科七大,或顺修而入,或逆修而入,二十五门,皆为方便之门,如千迳九逵,皆达帝京也。]千条迳、九条大路都通达皇帝的京城。[孤山曰:「观音耳根则顺,余圣诸根则逆。对此方之机为顺,不对此方之机为逆也。」]所以,娑婆世界以耳根为顺。所以娑婆世界,以听经闻法,返流照性力道最大,最容易成就。[《正脉》云:「顺尘识流,宛转达道曰顺入,」]意思就是顺着,你依顺着六尘去修行、六识去修行,之流去修行。宛转,宛转就是绕一圈的意思,绕一圈,绕个大圈子,还是达到目的,达到目的,这个叫做顺入,因为实在是太久的时间了,绕一大圈而入道,叫做顺入。(未完)